經歷了海嘯,巴厘島依然不減它的美麗和巴厘島人的悠閑。我們也相信:經歷了地震,阿壩、甘孜那些曾經美麗的地方,那些曾經以品茶、打牌悠閑度日的人民,依舊美麗和悠閑……
作者在巴厘島上有濃厚中國色彩的廟宇前留影。(攝影 姜曉锳)
一直對巴厘島充滿向往,不僅是因為其“美麗的天堂島”的盛譽,更是對印尼這個中國人充滿著復雜感情的國家的好奇。2004年12月26日那場突如其來的海嘯,令這個美麗的天堂島面目全非,但是當我在2005年8月踏上這塊經歷災難尚不到一年的土地上時,竟然無法尋找到一絲海嘯的蹤跡。四天的巴厘島之旅,我用手中的DV記錄下了我真正感受到的美麗的天堂島的可愛,那無數令人陶醉的迷人風光,令人神往的宗教文化,這么一個太悠閑的國度里的民眾,以及在中國日益強大的今天的中國人的自豪和遺憾。 一群地道的中國人和一個真正的巴厘島,我們在輕松中也無法回避的一個話題,多次跳躍進我的DV視野中,充滿著我們的整個旅程。
一個太悠閑的國度讓我們感到心急
也許是我們平時工作節(jié)奏太緊張,自從一踏上印尼的土地,我們最大的感觸就是生活在這個國度里的民眾生活得太悠閑和散漫,即使你萬分緊急,他依舊不緊不慢。面對這么一個太悠閑的國度里的民眾,我們很多時候心里感到非常著急卻也沒有辦法。
剛抵達雅加達機場,我就第一次感覺到印尼人的悠閑和散漫。我們著急辦轉機手續(xù),可機場值班人員都不緊不慢,一個多小時才把手續(xù)辦好。等辦好手續(xù)往登機口走,卻怎么找不到登機牌上的登機口,想找一個工作人員問一問,找了十多分鐘才找到一位。他看了我們的登機牌兩分鐘,告訴我們是辦理轉機手續(xù)的工作人員疏忽,把E登機口錯打印成了F。這是我猛然想起辦理轉機手續(xù)的工作人員邊為我們辦手續(xù)邊聽音樂還同時和人說笑,他過得很悠閑舒服,結果卻害得我們走了很長一段的冤枉路。
終于到了正確的登機口,我們看登機的時間快到了,急得四處尋找工作人員。也是找了半天,才被告知飛機晚點。看時間還早又無事可干,我們就走過和幾位工作人員聊天。當我試著問是否可以和他們合影時,他們很爽快地答應了,一個接一個高興地和我們合影。這時有人過來向他們詢問情況,工作人員竟說:“等一等,我們在照相。”這種悠閑讓我們既快樂,又有點哭笑不得。
終于快到登機時間了,工作人員們仍在一起說說笑笑,我們著急去問,得到的答復卻是“你接著看電視,再等一等”。離起飛時間只有十多分鐘了,工作人員才讓我們登機,這時候他們又開始催我們“快點,飛機馬上起飛了。”
終于到了巴厘島,我們仍在繼續(xù)領教當地人的悠閑和散漫。機場出關時,是一位當地人把我們直接領了出去,護照交給了查驗的工作人員。我們問為什么,迎接我們的巴厘島上的一位中年華人女導游琳達告訴我們:“這里的人辦事效率特別低。我們這20多個人的過關手續(xù)等半個小時甚至一個小時也辦不完的。我們每次都是這樣,每個護照給他們幾美元小費,第二天過來拿就是。不僅機場,這里的警察也是這樣,他們一般會躲在一個隱蔽處,看見有外國人駕車就跑過來截住,如果愿意私了給他們些錢就可以走。否則的話,他會慢悠悠地讓你為此跑上好幾天,很多外國人受不了他們這種作風只好選擇私了。”
終于到了我們居住的酒店??煜萝嚂r,琳達告訴我們:“雖然我們住的是五星級酒店,但行李大家還是要自己拿回房間去。因為你如果等著服務生幫你拿,你可能半個小時也等不到自己的行李,這里人的散漫你們肯定受不了。沒辦法,老天給了他們這么一個美麗的天堂島,他們不用怎么努力就可以生存下去了。”
當地旅游部門組織的專門為外國游客上演的《獅與劍舞》。(攝影 朱繼東)
隨后的幾天里,無論是在海灘邊和神廟里,還是在購物和就餐的地方,以及觀看當地有名的歌舞劇表演時,我們都一次次領教了當地人的悠閑和散漫。在Batubuland的巴龍舞劇場,每天上午由當地旅游部門組織的專門為外國游客上演的《獅與劍舞》,是巴厘島舞蹈藝術的精髓,完整地展現了巴厘人的宗教信仰和審美觀。但除了那些忙著攝影和照相的之外,大部分觀眾都心不在焉,不少人還睡著了,難怪就連琳達也稱這是“睡覺舞”。
幾天之后,我們覺得自己也變得悠閑和散漫了。甚至于弄得到后來碰見一個動作干脆利落的人,我們自己倒覺得有些不適應了。
中國的強大與友善讓排華成為過去
談到印尼,不知你會想到什么?是關于那里對華人的敵意?還是“嗚哎,風兒喲吹動你的船帆”那悠長的歌聲?總之,印尼是一個容易引起中國人復雜情感的地方。不過,這次我們倒沒有遇到什么排華情緒,大家都認為也許是中國的強大和對外的友善改變了當地人對華人的態(tài)度。
剛出巴厘島機場,我們就和琳達聊起了當地人對華人的態(tài)度。作為在巴厘島出生長大的華裔,琳達對此很有感觸:“這些年我們過得舒心多了,這里也很少再有排華的事情發(fā)生,當地人也開始尊敬華人。這一切都是因為中國的強大和友善,華人控制了印尼的經濟命脈,中國在海嘯災難時又為印尼捐獻了很多錢物……如今印尼的學校也開設了華語課,各旅游景點說中國話的當地人開始多了起來,一些風景區(qū)和購物、餐飲等場所也開始有了漢字表示。”
當地一些商鋪的標志也有漢字標志,讓我們這些中國游客很親切和自豪。(攝影 朱繼東)
巴厘島人對我們的熱情是發(fā)自內心的。(攝影 朱繼東)
在風景區(qū),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名勝古跡的標志也有漢字標志,不少商店更是有漢字標識,盡管寫的大都不規(guī)范,但我們一眼都可以看懂是什么意思。而那些賣東西的當地人,除了“你好”、“請來看一看”等打招呼的用語是用漢語外,其告訴我們價格時也用“三萬”、“十一萬”等漢語,減少了很多溝通的障礙,也讓我們感到很親切。琳達告訴我們,這在幾年前是沒有的,主要是這幾年中國強大了,來印尼旅游的中國人越來越多了,風景區(qū)和大街上的漢字也越來越多了,當地人對中國人也越來越友善。
有一天,我們有五個人一起來到當地的街巷里轉悠。當我們在一家小賣鋪買了幾瓶冰凍汽水喝時,老板竟用漢語問我們是臺灣人還是大陸人,當我們告訴他“北京”時,他們竟說“知道”。就在我們聊天時,一位當地的年輕人看到與我們從北京一起來的導游賀然戴的有聯想和奧運五環(huán)標志的帽子時,竟追著我們討要,被拒絕時他顯得很失望。當我們其他人明白過來,同行的聯想移動的姜曉锳批評賀然說:“你怎么不給別人呢?別人要這個帽子表明他知道中國舉辦奧運會,這是多好的宣傳中國的機會??!帽子送出去,大不了回去我們再送你一頂嘛!”
在我們住的酒店,盡管服務員不太會說漢語,但他們也有人能聽懂簡單的。而在我們集體去做當地著名的鉆石沙按摩時,按摩的小姐竟也能說幾句簡單的漢語,而其負責人的漢語也說得比較流利,大大出乎我們的意外,也讓我們頗有幾分自得“中國的影響力還是蠻大的嘛!”
在著名的蠟染村里一臺臺老式的紡紗機前,印尼姑娘正在織布和為游客進行蠟染。蠟染村的布商對我們說,鄭和七下西洋,把中國的佛教建筑技術以及“陶瓷文化”、“絲綢文化”在印尼得到了廣泛地傳播,給當地帶來了中國的絲綢,同時還教會了他們紡織印染。聽了這些,我們心中頓生一種自豪感。
也許是中國人對幾年前印尼華人被迫害的事件還記憶猶新,當地政府部門也深知我們的憂慮。當他們得知我們很多人是記者時,不僅更加友善,而且都會對此問題詳加解釋。當我們走進一個警察局時,警察不僅主動走過來問我們有什么需要幫忙,還很高興和我們挨個合影留念。琳達也告訴我們,巴厘島和印尼其他地方不同,這里的老百姓絕大部分信奉印度教,而印度教是一種很和平的宗教。再加上這里的老百姓絕大部分靠旅游及相關的行業(yè)為生,所以和平不僅是他們的生活原則,也是他們的生存之道。當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給他們帶來財富和向他們伸出援助之手時,他們自然會對中國人友好。
返回欄目[責任編輯:張家界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