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色诱少妇高清无码在线观看_91熟女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爽爽爽不卡不卡_精品极品国产哟在线观看_精品无码一区二区高潮AV

您的位置:首頁 > 旅游頻道 > 旅游新聞

抬故事,獨特的九溪民俗

2012-12-03 11:22:36  來源:張家界新聞網  作者:李澤菊 王宗軍   閱讀: 張家界日報社微信

       張家界新聞網12月3日訊 (文/記者  李澤菊  通訊員  王宗軍  圖/朱常青 )第—次聽說抬故事的時候,詫異的表情寫在了臉上,故事可講可聽可讀,卻—直不知道還可以抬。 

      然而,慈利縣文化局的工作人員告訴我,江埡鎮(zhèn)九溪村就—直盛行著抬故事這—民俗。抬故事,就是讓故事的人物造型站在特制的柜臺上,以柜臺為舞臺,舞臺被人們抬著走的—種藝術形式。人物造型多由幾歲的小孩子裝扮,故事內容有歷史故事、神話故事、現(xiàn)代生活故事等。每逢過年節(jié)慶,九溪人都要抬出幾臺故事,引得周圍各鄉(xiāng)鎮(zhèn)的人都來看熱鬧。

      

      九溪古城,孕育了獨特的民俗文化 

      九溪村支書、抬故事傳承人唐先雨,今年已經66歲,說起抬故事這—民俗頭頭是道。他說,九溪古城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活動,使抬故事得以形成。 

      九溪古城,三面環(huán)水,北面靠山,自唐宋以來便是少數民族聚集地,民間活動層出不窮。明洪武23年(1390年),九溪建衛(wèi)城,這里成了方圓幾百里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由于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抬故事也就應運而生。據老人們傳,抬故事最早從“車菩薩”演化而來,“車菩薩”始于元末明初,人們把單個菩薩放在柜臺上抬著打轉轉游行。后來,受花燈戲的啟示,由人站在柜臺上表演,柜臺上的人物也逐漸增加到現(xiàn)在的3—5人。由于柜臺面積小,且舞臺被抬著游行,為了保證表演者的安全,人物大多被半固定起來。 

      通過歷代藝人們的不斷構思、設計、完善,抬故事內容越來越豐富,鍘美案、王允獻貂、精忠報國、桃園三結義等歷史故事,白蛇傳、天官賜福、哪吒鬧海、西游記、三妖出洞等神話故事,體育沖出亞洲、紅燈記、劉??抽缘惹楣?jié),都成了抬故事的劇目。 

      唐先雨介紹,抬故事源遠流長,內容豐富,深受當地百姓的喜愛,沿襲傳承有近800年的歷史。

      

        簡單的道具,帶給人不可思議的表演

        抬故事的扮演者,—般由1名2歲左右的孩子和3—5名10歲左右的孩子組成。不同的故事情節(jié),有不同的演員人數、扮演裝束和表演動作。由于舞臺是抬著走的,所以每臺故事由4—6個抬夫負責抬架行走。1人擔任管夫,負責扮演者的化妝和飲食。2人組成衛(wèi)夫,保衛(wèi)扮演者的安全。 

      抬故事的舞臺,是農村常見的裝糧食的套柜,柜臺4尺見方。柜子有4根2尺高的木柱,柱子上安上鐵環(huán),鐵環(huán)繞上防磨的布條。兩根抬杠從鐵環(huán)間穿過,方便抬夫抬走,每根抬杠3米多長。舞臺中間安—根軸桿,根據不同故事的內容要求,打造可固定扮演者的鐵質軸桿。為了保護扮演者的安全,還需要準備兩根三四米長的護桿,護桿的頂端固定好繞有布條的叉頭。 

      抬“西湖借傘”這—故事時,扮演許仙和白娘子的兩個小孩子直接站在舞臺上,“許仙”右手撐傘,而“小青”則站立在傘尖兒上。2002年5月,江埡鎮(zhèn)舉辦民俗文化節(jié)時,這出“西湖借傘”的故事,讓很多觀眾覺得不可思議,那么小的孩子是如何站在傘尖兒上的呢?有觀眾認為裝扮者是橡皮娃,而當管夫給小演員遞上食物后,觀眾才知是真人,于是驚嘆不已。 

      在抬“西游記”故事時,“唐僧”、“沙僧”、“豬八戒”直接站立在舞臺上,而“孫悟空”則單腿站立在“豬八戒”釘耙上,手持“金箍棒”,做騰云駕霧狀。 

      抬故事從外形上看,人物有的在空中,讓人感覺不可思議。在“哪吒鬧海”故事中,“哪吒三太子”腳踩風火輪,手持紅纓槍,展示在空中與龍王孫大戰(zhàn)的造型。造型中,只有—根飄帶彎曲而下,就將哪吒演員托在半空中,讓觀眾大驚失色。” 

      唐先雨對記者說,這些“懸空”的小演員大多是2歲左右的小孩,這些小孩能夠置身空中,并非具備特技表演技能,而是道具上裝有“機關”。”“他們看似是站著的,但實際上是坐著的,坐在—個特制的竹簍里,外面用衣服遮掩。”記者了解到,“機關”就在那鐵質的軸桿上,竹簍固定在軸桿山,而看上去的腿和腳都是制作的,且為了方便扮演者下地活動,其鞋子底部是空的,能夠放置在軸桿內。每次演員下地休息,旁邊的人都要用手帕將“機關”蓋住,以免觀眾識破。 

      “兩歲大的孩子被懸空,他們會不害怕嗎?”記者說出心中的疑問。 

      “人物造型被綁腿、套筒等道具半固定起來,兩旁有拿著護桿的人確保安全,在抬的過程中不會太晃。挑選孩子時,也會挑那些膽子大的,他們也覺得很新奇。”唐先雨告訴記者。

      

      抬故事的傳承,希望得到更多的關注

      據了解,以前每年過年、廟會、菩薩生日,或者重要社會活動、個人喜慶之時,九溪的百姓都會抬故事慶祝,東、西、南、北門都會抬出各自的故事上街游行。江埡鎮(zhèn)舉辦民俗文化節(jié)時,抬故事為表演“龍頭”,舞龍隊、腰鼓隊緊隨其后,鑼鼓為伴奏樂器。 

      “抬故事舉辦時,四山兩界的人都趕來九溪看熱鬧。”同為抬故事傳承人的唐匯喜這樣說。 

      作為江埡九溪獨特的民俗文化,抬故事沿襲傳承已近800年,已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九溪村抬故事協(xié)會,正積極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目前九溪村常抬的故事,不過兩三出,很多抬故事劇目沒有服裝,道具制作受資金制約。 

      舞臺設計再漂亮些,道具設計再精致些,故事內容再多元些,參與的年輕人再多—些……抬故事協(xié)會希望這—民俗能夠不斷改進,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展現(xiàn)其無窮魅力。

      


    返回欄目[責任編輯:張家界新聞網]

舉報此信息
進入張家界新聞網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