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色诱少妇高清无码在线观看_91熟女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爽爽爽不卡不卡_精品极品国产哟在线观看_精品无码一区二区高潮AV

您的位置:首頁 > 旅游頻道 > 旅游新聞

茅巖河的開發(fā)與旅游漂流(一)

紀念茅巖河創(chuàng)旅游漂流30年

2017-07-07 18:28:15  來源:張家界新聞網  作者:田貴君  閱讀: 張家界日報社微信

    我們追求鮮明的個性,絕不摹仿別人。一旦自己的產品被摹仿,又即追求新的個性。

    頑強、執(zhí)著。

    堅信上帝、中帝、下帝總有被感動之日。

    ──摘自《張家界人日記》

    每當我與當年的同事們憶起茅巖河的旅游開發(fā),憶起那河上的風風雨雨,憶起那動人心魄的驚濤駭浪,憶起那開發(fā)的艱難曲折,無不從心底涌起一種豪邁悲壯的激情。

    山不轉水轉,水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歷史的必然碰上人事的偶然,于是有了茅巖河旅游開發(fā)價值的發(fā)現。

    我生長在澧水河邊的二家河,父輩是澧水河上的老船工。因而我從小也就知道那神奇的覃垕槍篙之謎,那數不出準數的碓碼坑坑兒,那好看的水洞子瀑布,還有那好聽的“澧水船工號子”。

    那時候,再長幾歲便有資格上生產隊十六噸的帆船當船工,可以上到桑植下到津市看口岸,可以過一把喊號子的癮,便是我少年時的最大愿望。

    然而公路交通的迅速發(fā)展和若干攔河壩的修建,使澧水河的航運功能喪失,我終于沒有機會上船去喊一回“船工號子”,也就沒有機會去數一回茅巖底的碓碼坑坑兒。

    1967年1月,和幾個族兄去巖河里砍芭茅柴。 這一回倒是領略了那巖河的峽谷風光,但卻是蹲在芭茅排上任由雨澆,凍哭了的滋味印象最深。后來的幾年間,又去砍了幾回芭茅,1975年夏天還跟父親去放了一回木排。那峽谷、那碧水、那瀑布、那波濤,還有那膽怯,都給我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這記憶使我后來“百次下河不厭”。

    1979年在大學中文系讀書時,曾作散文《巖河行》( 寫跟父親放木排),當然那時還不曾想到“旅游開發(fā)”。

    1984年12月下旬,按照州委的統(tǒng)一部署,在縣委宣傳部工作的我和文化館的金克劍同志為一組,去當時大庸縣最偏遠的青安坪鄉(xiāng)進行兩個文明建設的調研工作。出發(fā)前,我倆便不約而同地想到要順便游歷一番那里的山山水水。

    到青安坪的第二天,我倆由鄉(xiāng)廣播員小黎引導,冒著紛飛的雪花鉆了一趟夾耳溝??上У氖墙鹂藙ν玖⒓从直粏挝徽倩爻侨チ?。后面十來天的調研工作就只有我一個人去干。在鄉(xiāng)政府宣傳干部趙學繼的陪同下,我差不多跑遍了整個青安坪鄉(xiāng)。

    1985年1月,我寫出了調查報告《談青安坪的“三個開發(fā)”》。 報告中提出青安坪脫貧致富之道在礦產開發(fā)、智力開發(fā)和旅游開發(fā)。報告后附《巖河風景簡述》(這可是在三十年前就把旅游與扶貧聯系起來的文字)。此時的大庸,張家界的旅游開發(fā)正在熱潮中,但我認為:澧水上游峽谷風光的開發(fā)可以使大庸旅游業(yè)內容更豐富,可以和張家界“游山玩水”配套。

    報告得到當時縣委書記的重視,我也因此由縣委宣傳部的黨教干事提拔為縣委調研組(后來的政研室)組長。

    張家界旅游開發(fā)的連帶效應必然導致周邊較次旅游資源的開發(fā)。應該說,茅巖河的開發(fā),具有它事物發(fā)展的歷史必然性。

    1985年10月,剛剛撤縣建市的大庸,成立了湖南省第一個縣級市旅游局。而按照縣委先前的安排本應去橋頭鄉(xiāng)任黨委書記的我,被改派到了旅游局,讓一個對這段河流一往情深的人當上了旅游局長,可以說,這是茅巖河開發(fā)的歷史必然碰上了人事安排的偶然。

    盡管張家界的進一步開發(fā)和宣傳,是新成立的旅游局的主要工作,但上任后要干的另一件大事,就是要組織對后來被命名為茅巖河的旅游資源的正式考察。

    11月下旬,由我負責的考察組便正式組成,并立即開展工作。其組員有旅游局的徐劍鳴、胡小波,中旅社的覃春云,市政協(xié)的姜陽春,后來還有青安坪鄉(xiāng)政府的秘書小趙。

    22日,天下大雨,汽車把我們送到茅崗,因公路還未修好,我們只好步行。大家都未帶雨具,冒雨步行到青安坪鄉(xiāng)時,天已黑了。那晚我們在鄉(xiāng)政府廚房里烤了大半夜的衣服。

    第二天我們步行到胡家坡煤礦。一連幾天的走訪踏勘,鉆溶洞、下天坑、上山、下河,洞子坊、神堂坪、血門溝、田家崗、胡家坡、大米界都留下了我們的足跡。每天幾十公里的爬山涉水,幾個青年后生都累趴下了,最后爬上大米界俯視峰巒溪的,只有姜陽春、小趙和我三個人。

    稍事休整,我們又租船順流而下,盡可能多地搜集沿岸民俗掌故,察看地質剖面,深入天坑溶洞,記錄古樹名木,觀察泉流奇觀。

    這些,都為我后來的著述以及編印各種宣傳品和編寫電視片拍攝腳本,積累了豐富的素材。

    風景區(qū)的命名,有這樣一個考慮過程:

    為旅游景區(qū)、景觀命名,最不應該的是無視蘊含著歷史文化的原名而憑空再造。

    從田家崗(苦竹河)到花巖,全程約50公里的峽谷河道,沿途比較響一些的地名或河段名,有苦竹河(屬于桑植)、洞子坊、茅巖底、夾耳河、茅崗、漁潭、溫塘、寄馬莊、五碼頭、黑蛇底、水洞子、巖河底、難渡河、撐架巖、陳家河、青魚潭、周家河、花巖等等。但要從中選一個能作為長度五十公里的帶狀景區(qū)之名,困難。

    用“澧水”為景區(qū)名?五十公里的河段,只是澧水的十幾分之一,顯然不行。

    如用“巖河”,也不盡如人意。巖河其實是指黑蛇底至撐架巖一段。雖然這段峽谷最壯觀,還有整個景區(qū)的第一景觀水洞子瀑布。但我考慮到張家界、天門山的名字,都是三個字組成,“巖河”只有兩個字,幾個景區(qū)名的字數不一樣,今后統(tǒng)一對外宣傳時不便措詞造句。

    還有“茅巖底”這個名字,它只指覃垕洞以上不到一公里的河段。這里,河上巨石累疊,芭茅叢生,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都比較集中。因乾隆五十一年的月駕山滑坡堵塞河道而至航道中斷一百多年而形成的古碼頭遺址,以及雖經開鑿還是形成了連續(xù)幾道險灘,使得“茅巖底”在船工、排客心中極有份量。但從這個本地人叫的名字,直觀不出其山水屬性。

    于是我決定把“茅巖底”與“巖河”這兩個河段名合并起來,叫“茅巖河”,以此為田家崗(對岸是桑植縣的苦竹河)至花巖約50公里的這段澧水河谷之名,也就是風景區(qū)之名。

    在編制《大庸市旅游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時,我把大庸的旅游資源按空間地域分布為4個游覽區(qū)??紤]到與已經定名的“風景明珠張家界”的對應, 我在“茅巖河”前冠以“百里畫廊”,給“天門山”冠以“武陵之魂”(意思是天門山是武陵山脈的靈魂,此屬首創(chuàng)), 給“大庸城”冠以“旅游新城”。1986年11月,在正式出版物《江山多嬌·大庸》畫冊中再次給予確定。

    1986年間,我們又邀請省有關部門、地方黨政領導、外地新聞記者和藝術工作者以及專家前往茅巖河考察論證和采訪宣傳。經過數十次的考察和初步論證后,得出如下結論:

    一是茅巖河以峽谷風光和流泉飛瀑見長,不與張家界石英砂巖峰林地貌景觀雷同,且乘船游覽又有別于登山游覽;

    二是茅巖河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水上體育活動;

    三是溫塘溫泉(又是優(yōu)質礦泉水)處于景區(qū)中心,可進行綜合開發(fā)利用;

    四是茅巖河處于張家界、大庸城客源輻射的最佳位置,客源不愁,其經濟效益和社會綜合效益都十分可觀。

    長江啟發(fā)了茅巖河,茅巖河啟發(fā)了其它河,結果是旅游漂流這個特種旅游項目遍及中國的高山急流間。

    確認茅巖河的旅游開發(fā)價值后,往下的工作則是怎樣開發(fā)。游客的進和出,游覽的內容和方式,建設的項目和規(guī)模,便成為工作的主題。

    旅游資源的開發(fā)最忌諱的是摹仿、抄襲。一個旅游風景區(qū)若沒有自己的特色和新意,是沒有吸引力的。茅巖河絕不摹仿別人,我們要刻意創(chuàng)新,尤其是要和乘輪船游覽的猛洞河不雷同。

    正當我們暫且以土氣十足的巖梆子船(五噸的小帆船,可乘二十來人)接待游客時,正當我們派員四處考察土的洋的江河交通工具時,長江探險漂流的壯舉在國內外產生了轟動效應。

    1986年11月,我和龔岳雄同志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為《江山多嬌﹒大庸》畫冊定稿。時逢洛陽長江漂流隊于前兩天抵達吳淞口。在與參加了歡迎儀式的攝影師謝新發(fā)閑聊時,從中受到了啟發(fā):

    長江漂流,那是一種以生命作代價的探險漂流,假如讓游客只需以錢為代價在茅巖河上進行旅游漂流,也領略一番有驚險刺激但無危險的經歷,豈不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旅游活動嗎?比起傳統(tǒng)的爬山看山,坐船看河來,絕對別有新意。何況,當今世界旅游市場上越來越走俏的,正是具有享受性、刺激性、參與性的旅游項目。

    經過一番打聽,獲悉上海橡膠四廠還有以前為部隊生產的橡皮舟(沖鋒舟),于是我們去購了兩條104型(乘10-12人),兩條118型(乘5人) 和兩條小劃艇(可乘1-2人),帶回來試漂。

    1987年夏天,我們反復作橡皮舟漂流茅巖河的試驗,并邀請當地一些機關團體和共青團組織以及一些來大庸的游客試漂。

    我們的“試漂”結果證明:乘104型(另兩個型號小了容易翻船)橡皮舟漂流茅巖河,富有情趣,驚險刺激,且有驚無險,具有旅游吸引力,大有開發(fā)前途。

    我們立即購買了10條104型橡皮舟、3臺10馬力和1臺30馬力的操舟機。

    1987年8月1日,我們又進行了加掛操舟機的試驗。

    在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茅巖河旅游漂流”是受“長江探險漂流”的啟發(fā)而創(chuàng)意產生,不是近來某個媒體所說的緣于一幫年輕人(用木板綁輪胎內膽)的漂流。那幫年輕人在那次漂流活動前,曾向茅巖河公司借橡皮舟遭拒,便是證明。

    在記敘那幫年輕人的那次漂流活動的那本書里,說我們不借橡皮舟的原因是我們自己要成為“首漂”,實在是想當然的猜測。他們借橡皮舟時,我們已經進行了多次試漂,但我們只講也只搞“試漂”,而且只在大庸范圍內被我們命名為茅巖河景區(qū)的河段里進行,從來沒有想到要搞什么“首漂”。比起古往今來的竹排、木排從桑植境內的澧水之源到津市,甚至是入洞庭、下長江的順水流放,現在的我們又哪里算得上是“首漂”呢?

    不借橡皮舟的原因是:易損的橡皮舟外借,損壞了,決定者不好交代;如果弄出了事故,就更不得了了。所以拒絕了那幫年輕人。其實他們之中的小徐,還是我們局里一位干部的弟弟。

    如果當時斷然拒絕的態(tài)度讓人不爽,三十年后的我,愿意就此向那幫可愛的年輕人表達歉意。但不借的原因絕不是為了爭什么“首漂”。

    田貴君

    (本文為節(jié)選,原文初稿成于1992年,1995年入編《初造輝煌》,1999年入編《難忘的五十年》,2006年入選吉首大學校友征文,2009年入編《難忘的歷程》)


    返回欄目[責任編輯:張家界新聞網]

舉報此信息
進入張家界新聞網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