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1月19日,賀龍指揮紅二、六軍團18000人分別在桑植縣劉家坪、瑞塔鋪誓師突圍,經(jīng)過我們大庸縣(今永定區(qū))的山山水水,開始長征。
突圍的第一道天險是澧水河。11月20日下午4時,紅軍先頭部隊抵達澧水北岸大庸、慈利交界的地方,埋伏在潭口、安壩、王家垴、周家坊、楊林鋪、屈家坊、田家臺、張家灣一帶的柑橘樹下,紅軍戰(zhàn)士渴了吃了老百姓的橘子,就把銅錢放在樹下,加倍補償。
湘軍19師36旅和大庸保安團共計3000多名敵人早在澧水南岸戒備森嚴,每隔一二里地筑一座碉堡,碉堡圍墻封成夾層,周圍挖有1米多深的戰(zhàn)壕,墻外又用竹子圍著,沿河的渡船、漁船、載船全部拖到南岸停泊,搬走篙槳,不許航渡。
經(jīng)過偵察,紅軍摸清了南岸守敵情況。防守潭口的敵保安團倚仗山高坪窄河水深,又沒有船,認為紅軍不會從此過河,也不會來得那么快,就根本沒做準備。紅軍先頭部隊當即決定兵分三路:尖兵連從潭口強渡;工兵連準備渡河器材,速搭浮橋;炮兵連、機槍連準備掩護大部隊渡河。
尖兵連選派4名會水的戰(zhàn)士,組成偷襲對岸渡口碉堡的突擊組。他們化裝成老百姓,繞道從潭口下面的觀音洞泅水過渡,趁敵不備在官塔接近敵人,以找水喝為名混進碉堡,守在碉堡里的5名敵人還沒弄清怎么回事,就做了俘虜。接著,紅軍戰(zhàn)士一把火燒毀碉堡,迅速控制了渡口。尖兵連借用剛好路過的一只貨船,飛渡南岸,與突擊組會合,猛打猛沖,接連燒毀敵人幾座碉堡,沿河向上游擴大突破口。
賀龍來到河邊,聽完先頭部隊報告,命令馬上把4門迫擊炮、20多挺輕重機槍集中到楊林鋪渡口的一個山頭,親自指揮射擊,先遣團在機槍和鋼炮掩護下強渡,摧毀10多座碉堡,半夜時分占領了兩岸。工兵連在冰冷刺骨的河水里連夜架設浮橋。
20日,紅軍長征先遣團紅四十九團團長王烈在楊林鋪河邊偵察敵情時,不幸中彈犧牲。21日中午,敵機在空中盤旋丟炸彈,有一部分紅軍正在過橋,浮橋被炸,紅軍傷亡增加,共青團湘鄂川黔省委書記周玉珠等同志壯烈犧牲。
賀龍的大女兒賀捷生將軍剛出生只有19天就跟著她的父母親一起長征,當她和母親蹇先任走到澧水河邊時,敵機飛來了,像羊拉屎一樣扔下許多顆炸彈。河面上水柱沖天,她們坐的小騾馬嚇得前蹄騰空,差一點把賀捷生睡的搖籃掀翻。紅二軍團衛(wèi)生部長賀彪連忙把賀捷生從搖籃里抱出來,塞到她母親手里,他自己將一只木船撐到澧水河的南岸,這才叫人松了一口氣。在這萬分危急之時,偵察員帶來一個好消息:就在下游兩三公里處,找到了新的徒涉點,那里水不太深,水勢也比較平穩(wěn)。為了搶時間,賀龍、任弼時等當機立斷,指揮部隊在長達30余里的沿岸7個渡口同時涉渡。到晚上,紅軍全部渡過澧水,突破敵人第一道封鎖線。
在強渡澧水的戰(zhàn)斗中,還有紅四十九團參謀長賀榮華、大庸籍紅軍連長趙俊吾、紅軍戰(zhàn)士歐禹之等30多名紅軍將士,為了讓我們今天過上好日子而英勇犧牲了。
11月22日晚,紅軍分別在大庸、慈利宿營。根據(jù)賀龍命令,部隊23日清晨5時出發(fā),向南急行,再渡沅江,直插湘中,轉(zhuǎn)戰(zhàn)黔滇。
任弼時、賀龍、關向應、蕭克、王震領導的紅二、六軍團渡過澧水沅江之后,他們于1936年7月2日在甘孜與紅四方面軍會師,7月5日按照中央軍委命令與紅三十二軍組成紅二方面軍,1936年10月21日-23日在甘肅省會寧地區(qū)與紅一方面軍會師,從而實現(xiàn)了三大主力紅軍的勝利會師,結(jié)束了長征。(趙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