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家訓:做人做事,向善向上。
家風故事:
1995年,那年女兒10歲。作為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獨生女兒,和同學相比,物質(zhì)生活環(huán)境相對優(yōu)越,家長的關注程度也更高,但卻逐漸丟掉了父輩們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品質(zhì),做事動不動有畏難情緒。于是,春寒料峭,天門山上的積雪尚未融化,我決定帶著小學四年級的她和另外一個小伙伴去進駐的建整扶貧村老磨峪村體驗生活。
沒有大人的護送,她和小伙伴結(jié)伴而行。他們艱難地爬完了泥濘不堪的山路,鞋底沾了厚厚一層泥漿和枯草成了“草鞋”。在那里她體驗了人生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吃了干巴巴的鹽菜飯,第一次喝水需要自己去擔(村里當時沒通自來水),第一次看到同齡的小朋友上學還要帶個小火簍,第一次看到那么破爛的小學?!皯羰撬芰夏ず?,沒有凳子只有課桌,沒有電燈照明只靠自然光。校長還告訴她,村里的小朋友,要考上了鎮(zhèn)上的中學,才能第一次看到錄音機是什么模樣。
回家后我讓她在紙上用一個字描述住山村農(nóng)家最深刻的體會,同行的小朋友寫了一個“苦”字,而她卻望著四面環(huán)繞高聳入云的大山,憤憤的在紙上寫了個“山”字。她覺得,是大山阻擋了通向村里的公路,阻擋了自來水管線,遮住了人們的眼睛,阻擋了村子奔向富裕的步伐。我卻鄭重的對孩子說:“住在山里的人們,恰恰是因為一直保持著向上攀登的姿勢,才得以看得更高更遠。”
現(xiàn)在村子通了電,用上了自來水,也修通了水泥公路,村子也逐漸富裕起來,越來越多的孩子走出了大山看到外面的世界。二十年間,她也時刻銘記“保持向善、向上攀登的姿勢”,走出家鄉(xiāng)、走到省城直到去首都求學工作,期間作為團中央研究生支教團還去山西貧困地區(qū)支教一年。二十年前父親帶孩子的一次下鄉(xiāng)的體驗,成為了孩子一生都難忘的記憶和寶貴的財富。而我也越來越體會到,保持向上向善的姿態(tài),人生還有太多的山峰需要去攀登和征服。